欢迎回到本周的精选案例咨询。鉴于最近一段时间有较多患者向我们咨询关于胃镜检查的事情,大家普遍对于胃镜检查报告单感到困惑,跟我说:“看不大懂”。故本期特地选取了两位患者的胃镜检查单,并做一个病情分析和指导,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学习。

指导医生:赵建平

胃镜检查报告单1:

内镜所见:

食管未见明显异常,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40cm,贲门可见一大小约0.3×0.3cm的颗粒样改变(活检1块),胃底及胃体未见明显异常,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幽门充血、水肿。十二指肠球部可见一浅溃疡,表面黏膜粗糙且覆以白苔(活检2块),所见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性质待病理),若病理结果为阴性,建议对症治疗及治疗后复查

2.贲门颗粒样改变(性质待病理)

病理结果:

1.慢性活动性炎

2.腺上皮慢性炎症伴肠化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十二指球部溃疡为上消化道常见的溃疡病高发部位,以前壁最为多见,其次为后壁、下壁、上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病因与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吸烟及饮酒密切相关。

胃酸、食管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胃排空加速、抑制胃酸的作用减弱,使十二指肠球部内酸性负荷加大,造成黏膜损伤致溃疡形成。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道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溃疡的患者Hp的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十二指肠溃疡常见的并发症:穿孔(溃疡深大)、出血(溃疡侵及血管)和梗阻(因溃疡反复发生导致十二指肠腔狭窄)。

本病例为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溃疡底较深,并覆以白苔,溃疡充血、红肿,以及餐后2小时及夜间发生疼痛的规律,建议规律抗酸及抗Hp治疗,以防止溃疡穿孔及出血。

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PPI),PPI促进溃疡愈合的速度较快、愈合率较高,常用的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

2.胃黏膜保护剂,与胃酸药物联合用可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常用的有胶体铋剂(枸橼酸铋钾)、硫糖铝、铝碳酸镁等。

3.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生素可以消灭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食管胃溃疡发生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根除幽门螺杆菌。

胃镜检查报告单2:

内镜所见:

食管未见明显异常,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40cm,交界线局部黏膜粗糙且呈放射状糜烂。贲门功能欠佳,胃底及胃体未见明显异常,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建议对症治疗及治疗后复查。

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其症状轻重与疝囊大小、食管炎症的严重程度无关。裂孔疝和反流性食管炎可同时存在。

病因:食管发育不全、肌肉张力减弱、长期腹腔压力增高以及腹部手术等引起。

症状:胃内容物上反流、上腹饱胀、嗳气、疼痛(合并食管反流时更加严重)。疼痛性质多为烧灼感,可放射至背部、肩部、颈部等处,与食管反流有很大关系。平卧、进甜食及酸性食物,均可诱发症状。

本病例症状主医院就诊,平时进食后半小时内较易发生,体格较为肥胖,内镜下贲门部舒张和收缩功能差,又以舒张状态为主,经常发生饱胀及嗳气,贲门部及近贲门部食管黏膜充血、红肿,伴有糜烂,诊断为食管裂孔疝,内镜下无明显疝囊形成,所以为轻度的食管裂孔疝伴反流。

治疗

以内科治疗为主,改变生活方式,减少食量,避免饮酒和高脂肪饮食,避免饮食后平卧和睡前进食,肥胖者应该设法减轻体重。药物治疗,对于此病例已有胸痛及烧灼、反酸等症状,要给予抗反流及保护食管黏膜药物和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以减轻症状和减少反流影响。

END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ukgmg.com//mjccys/108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