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样,再怎么乔装打扮也逃不过医生的法眼!

作者:医院内镜科王磊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38岁,女性,上腹部隐痛1月余门诊就诊。

年7月28日第一次胃镜:胃体溃疡性质结合病理

胃镜特点:胃体上部后壁溃疡性病变,分界清,厚黄白苔,少量咖啡色苔,肛侧边缘颗粒样隆起并明显充血,最后一张图片为活检后。

第一次活检病理:慢性炎伴表浅坏死,活动性(中度)

仅给予泮托拉唑口服抑酸治疗。

年10月27日复查胃镜:胃底体交界溃疡性病变

胃镜特点:胃体上部后壁偏大弯侧不规则性病变,不典型溃疡,边界不清,周边结节样、颗粒样隆起更明显,较上次溃疡形态明显不同,与平常所见溃疡明显有差异,似有黏液样白色附着物,亚甲蓝染色,可见凸显肠化样黏膜,其他提示信息较少,经验感觉溃疡性质不同,随访并医院会诊。

第二次活检病理:慢性萎缩性炎

年11月2医院胃镜:胃癌?淋巴瘤不除外,慢性浅表性胃炎。

医院病理:胃体黏膜溃疡,淋巴组织增生,建议做免疫组化协助诊断明确增生细胞性质。

同时查了HP阳性(13C呼气试验)。

肿瘤系列均正常。

CT:胃腔充盈欠佳,胃底部胃壁增厚,胃小弯侧淋巴结增大,考虑占位可能,淋巴瘤不除外。

此后患者遵建议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开始化疗。

化疗后:

年3月9日复查胃镜:原溃疡部位可见溃疡瘢痕样结构,仔细寻找不易区分病灶部位,原病灶愈合良好。再次活检。

化疗后病理:胃底体送材黏膜慢性萎缩性炎伴水肿。

第二次化疗后

年7月20日复查胃镜:原溃疡部位病灶已经很不明显了,患者一般情况及精神状态良好。

讨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35%-40%。DLBCL分为三大类:非特指型、可确定的亚型和其他大B细胞型。多数为原发DLBCL,也可以由惰性淋巴瘤进展或转化而来。经过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有超过70%的DLBCL获得缓解,但最终只有50%-60%的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胃恶性淋巴瘤(malignantlymphomaofstomach)是指原发于胃部而起源于黏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胃癌以外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胃部恶性肿瘤的3%-11%。发病年龄以40-59岁最为常见,儿童罕见,男多于女,男女比为1.2:1-3.0:1.病变多好发于胃窦部和幽门前区,病理组织学上多为B细胞源性,即MALT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MALT),对放疗和化疗相对较敏感。近年来研究表明,MALT淋巴瘤常伴有Hp感染,且两者关系密切,经积极有效的抗Hp治疗,胃内Hp转阴后,低度异型增生的恶性淋巴瘤可完全恢复正常,原发病可达到部分缓解。

临床表现:胃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男性稍多于女性,儿童少见。

本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痛及上腹不适,占80%-92%,伴有厌食或纳食减少,出现体重下降,恶病质少见。淋巴瘤多呈浸润性生长,幽门梗阻少见。溃疡坏死可引起黏膜出血,但黑便及大便隐血阳性少见,且出现较晚,穿孔发生率较低。极少部分病人上腹部可触及包块。

诊断要点:Dawson于年提出的诊断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的5条标准:1.无表浅淋巴结肿大;2.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正常;3.X线胸片中未见纵膈肿大淋巴结;4.手术时除胃肠道受累部位及其区域淋巴结外,无其他肉眼所见的侵犯;5.肝及脾正常。

鉴别:胃癌、继发性恶性淋巴瘤、假性淋巴瘤。

胃镜:病变可以分布在全胃,各部位均可发病,但以胃窦、小弯、幽门前区多见。

分以下4型:

1.肿块型:胃黏膜肥大及水肿,出现多发、大小不等的扁平型肿块或结节状隆起向腔内形成假息肉状,表面黏膜光滑、完整,肿块较大时表面有糜烂及浅表性溃疡形成。

2.溃疡型:在浸润性肿瘤的表面,形成多发性浅表型溃疡,溃疡多呈不连续性,地图状分布,深浅不一,底部较平坦,溃疡边缘明显增厚,但周边无环堤状隆起。也可形成单一的巨大溃疡,此时难以与癌性溃疡相鉴别。

3.浸润型:在胃内广泛浸润时,可使胃壁增厚变硬,一般管腔不狭窄,表面黏膜皱襞粗大似皮革胃,需与肥厚性胃炎和胃癌皮革胃相鉴别。局限性浸润时,出现局部黏膜皱襞隆起、增厚,与正常胃组织界线不清。

4.结节型:黏膜表面多发性或弥漫性的结节样隆起,伴有表面表浅糜烂。

由于胃恶性淋巴瘤的病变常位于黏膜下层,而不在黏膜表面,所以活检阳性率并不高。国内有报道内镜活检确诊率约53.8%,较国外文献报道为低。其原因可能与取材表浅或组织较小有关。因此,在临床上对可疑恶性淋巴瘤者,应在溃疡边缘内侧,以适当的深度、多部位进行取材,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组织病理学:胃恶性淋巴瘤起源于胃黏膜下淋巴组织,向内可侵及黏膜层,向外可达肌层。黏膜下淋巴瘤组织浸润,可以形成息肉状肿块,表面黏膜外观可完整,也可在淋巴瘤表面形成溃疡,周边一般无环堤状隆起,形状也可不规则,病变的范围面积一般较大。常为多病灶性损害。肿瘤瘤体较坚实并不僵硬,切面呈灰色或淡黄色,瘤内可伴有出血及坏死灶。若肿瘤病变广泛浸润时,也可形成皮革胃样改变。胃恶性淋巴瘤是来源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淋巴瘤。Isaacson描述其经典组织学改变为恶性淋巴瘤细胞以淋巴滤泡中心淋巴细胞(B细胞)为主;腺上皮和淋巴上皮细胞损伤和破坏;常伴有淋巴滤泡内较多浆细胞浸润。胃原发恶性淋巴瘤分为B细胞性淋巴瘤和T细胞性淋巴瘤两类。绝大部分是B细胞性淋巴瘤,呈低度恶性,并具有局限化的趋势。原发性T细胞性淋巴瘤相当罕见,表现为高度恶性。

此患者首次胃镜呈明显的溃疡性病变,但溃疡的外观与我们常见的传统意义上的良性溃疡有所区别,因此引起重视,即使病理不支持恶性肿瘤的诊断,仍然强烈建议患者进一步诊治,必要时会诊,好在患者依从性较好得到确诊,且治疗效果良好。虽然内镜诊断技术发展迅速,有了电子染色+放大内镜、蓝激光、染色内镜、超声内镜,更甚者有激光共聚焦内镜的支持,在恶性病变的诊断上效率极高,医院,也许还没有这些设备,以下几张表格,虽然近些年来提及的已经很少了,但对于诊断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正如医疗设备再先进,“听诊器”永远是医生的法宝。

良、恶性溃疡的肉眼形态鉴别表

活动期的胃溃疡与BorrmannII型进展癌的鉴别

愈合期的良性溃疡与III+IIc型或IIc+III型早期胃癌的鉴别

参考文献

[1]许国铭,李兆申。上消化道内镜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王磊,邓勤,朱晓艳。翻转胃镜观察贲门与胃镜间隙对胃食管反流病关系探讨。浙江临床医学;15:-.

[4]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liushiyi

yxj.org.cn来稿邮件主题为: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

赞赏

长按







































石家庄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ukgmg.com//mjccys/88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