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开始为大家讲述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关疾病知识,本节讲述十二指肠溃疡的概述、流行病学、病因、以及病理生理,有关本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检查、鉴别诊断、治疗方案、预后、日常保健以及中医方面知识将在后续讲座中讲解。

概述

十二指肠溃疡是指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又称溃疡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十二指肠黏膜层和肌层的缺损。在临床表现和药物等方面虽与胃溃疡相似,但在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发病机制等方面却有明显不同。

流行病学资料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高峰年龄是0~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0岁。自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各年龄段溃疡发病率均有增高的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男性,我国男女患病的比例.:1,英美为:1,印度为17:1。但近年西文国家的统计资料提示,女性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在地域分布上,十二指肠溃疡的内镜检出率以广州、武汉较高,而东北较低。这些检出率的差异可能与南北方饮食结构的差别、气候等因素有关。在长江以南地区以食大米为主,而北方则以面食为主,故后者溃疡发病低。

病因

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在过去0余年的时间里,十二指肠溃疡被认为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疾病。或多种有害对黏膜的破坏超过其抵御损伤和修复的能力。直到近期,十二指肠溃疡仍被认为是一种终生疾病。不过近来这种认为多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仅对易感者发生有害作用的看法已逐渐被以下认识所取代。

1、遗传基因

遗传因素对本病的易感性起到较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依据是:①患者家族的高发病率;②遗传基因标志(血型及血型分泌物质、HLA抗原、高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同胞中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6倍;更值得注意的是十二指肠溃疡在单合子双胎同胞发病的一致性为50%,在双合子双胎同胞发病的一致性也增高。

、胃酸分泌过多

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并不是单一明确的过程,而是复合、相互作用的因素形成;由于损害因素和防御间的平衡失常造成的。胃酸分泌因而增高,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食物也可以刺激胃酸分泌,约60%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对食物的刺激较敏感。

、十二指肠黏膜防御机制减弱

十二指肠通过特异性pH敏感的受体、酸化反应,反馈性延缓胃的排空,保持十二指肠内pH接近中性,且十二指肠黏膜能吸收腔内氢离子和不受胆盐的损伤。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这种反馈延缓胃排空和抑制胃酸的作用减弱,而胃排空加速,使十二指肠球部腔内酸负荷量加大,造成黏膜损害可形成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根除Hp治疗能显著降低溃疡的复发率。Hp感染是胃窦炎的主要病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

5、其他因素

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与发展尚与许多生活习惯和环境密切相关。

(1)止痛剂

()吸烟

()应激

()饮食纤维

(5)饮食亚油酸

病理生理

1、发生部位

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第一部(95%),最常见在距幽门cm以内(90%)。溃疡发生在前壁最多,占50%;其次为后壁,占%;下壁占%;上壁最少,占5%。偶可前后壁均有。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发生恶变。

、病理过程

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经历了糜烂、急性溃疡、慢性溃疡的发展过程。

(1)糜烂:糜烂是黏膜层的浅凹陷,其深度未穿过黏膜肌层。肉眼呈红色点状浅凹陷,直径一般小于0.5cm。糜烂可发生于十二指肠各部,可分为急性糜烂和慢性糜烂,合并出血则为出血性糜烂。一般糜烂愈合后不留瘢痕。

()急性溃疡:急性溃疡是指穿过黏膜肌层,深至黏膜下层的溃疡。可由糜烂发展而来,直径一般小于1cm,边界清楚。

()慢性溃疡:15%的十二指肠溃疡为多发性,可伴发胃溃疡。肉眼观察溃疡底部,较清洁,有少量渗出物及坏死组织附着。溃疡出血时在溃疡底部可见凝血块。

赞赏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白癜风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ukgmg.com//mjccwh/57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