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天气逐渐变冷,一些冬季多发病也频频发生,例如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所以立冬要打响预防疾病的保卫战。下面小医着重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病的预防。

小孩

1.肺炎小儿肺炎在冬季的发病率最高,几乎占全年的80-90%,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通常我们所说的小儿肺炎主要是指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练就火眼金睛,识破肺炎假相,冬季,让小宝宝远离肺炎的侵袭宝宝长期咳嗽很容易转变成肺炎。

预防措施:1.多翻身拍背,帮助呼吸道分泌物排出。2.多吃水果、汤汁,少吃鸡蛋。饮食要清淡,要多补充水分和维生素C,但注意不要一次吃得太多。3.宝宝鼻塞、鼻堵时可用沾有温水的棉棒湿润鼻痂,一点一点地将鼻痂取出。另外,这时吸鼻器也能派上用场。4.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每天开窗2到3次,控制室内的温湿度,温度约在18℃~22℃,湿度约在60%左右。5.如宝宝有发烧,冷毛巾敷额头可以给宝宝降热,去热贴也可以选用。6.厨房内的油烟、室内的香烟要尽量避免。这些油烟很容易让宝宝的抵抗力下降,染上疾病。7.记得及时带宝宝去打预防针,像感冒疫苗一类的也要加以考虑。8.母乳喂养,及时添加鱼肝油,这对增强呼吸系统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都大有好处。

2.流行性感冒天气转凉,尤其是进入冬季,流行性病毒感冒病例就会明显增加。流行性病毒感冒和一般感冒都会侵犯成人或小孩,但流感症状通常明显且较严重。预防流感,根据宝宝的年龄进行。冬季预防流感,好习惯更胜疫苗。

预防措施:

1.注意保养、多休息、不出入公共场所、按时服药,尽快恢复;

2.补充足够的水分;

3.经过父母悉心照顾,幼儿流感通常1~2周左右会复原。

3.腹泻腹泻多发生在9月中旬至12月,以10月至11月为高潮。引起儿童秋季腹泻的病因,多是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轮状病毒在初秋气温下降这样的温度下滋生很快,因为小儿的抵抗力弱,耐受力比成人差,身体的免疫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天气的突变,因而容易受到病毒侵害。

预防措施:1.预防脱水:服用量为头4小时服完20-40ml的特定液体,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2.继续饮食:腹泻的孩子体内营养物质丢失较多,所以应给他足够的食物以预防营养不良,防止生长发育障碍。3.合理用药:由于秋季腹泻多由病毒引起,所以无需应用抗生素。做好脱水的预防和液体的补充,患儿可在几天内自愈。

4.高热惊厥

 

小儿惊厥是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肌肉抽动,伴意识障碍,为儿科常见急症。约40-50%的小儿至少发生过一次惊厥,5岁以下尤为多见。孩子惊厥妈妈警觉不可大意孩子出现高热惊厥。 

预防措施:1.控制发热:当小儿呼吸道感染并有38、5℃以上发热时,除针对原发病予以对因治疗,如抗生素,抗病素药外,还要积极控制发热。2.严密监控:5岁以下小儿体温超过38、5℃时,最好住院治疗,并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做好生命体征监护。3.保持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父母不要搂抱或晃动患儿。4.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时清理口鼻咽部分泌物。5.动作轻柔:护理和治疗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敏捷,避免刺激患儿。6.清淡饮食:给予清淡饮食,补充营养。7.安全措施:专人护理,防止患儿坠床或碰伤。

5.流脑 该病是由呼吸道传染,多数病儿以上呼吸道炎症为主,好像感冒,休息得好,抵抗力强,一般不会发展成脑膜炎,中止于上感。如抵抗力差,继续受冷,细菌可侵入血液循环,发生败血症,最终侵犯脑膜导致化脓性脑膜炎,极少数病例,发病急,来势凶,一开始就表现为高热、呕吐、惊厥、休克,不及时就医有生命危险。流脑高发季节,父母要提高警惕预防流脑的最佳方法是注射疫苗。

预防措施:1.防止着凉,注意晚上给孩子盖好被子。 2.平时在孩子的背后垫一块小毛巾,汗后及时更换,注意休息。 3.万一孩子有发热、怕冷、咽痛,医院就诊,必要时可口服复方新诺明,服用应遵照说明书说明或遵医嘱,多饮水。

6.水痘 水痘由水痘疱疹病毒引起,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孩子身上,冬末春初是流行季节。被感染后,通常经过11~20天的潜伏期就会开始发病,而潜伏期间就已经有传染给他人的危险性了。得过一次水痘,一般不会再得。

预防措施:1.止痒:发水痘时,全身发痒,可以让医生开一些止痒的药物来,千万不要让孩子乱抓。2.冲凉:幼儿不舒服时,可以帮他简单冲凉,让身体清爽舒服。3.剪短指甲:把孩子的指甲剪短,避免抓破伤口。如果是婴儿可以给他戴上棉质小手套。4.保持清洁:长水痘期间,还是要帮宝宝洗澡,洗完澡后,可用浴巾吸干身上的水分,再抹上止痒药。

7、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40岁以上很少发病。

腮腺炎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但全年即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暴发。大约2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腮腺炎是由患者和健康携带者的唾液中分离出病毒。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期内接触到易感着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本病潜伏期4-21天,平均18天。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并在局部生长繁殖,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腺肿大或者两侧腮腺同时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开口和咀嚼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的颌下腺,台下腺和颈部淋巴结。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可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12日,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等。

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服用中药抗病毒冲剂预防(可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流行季节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免疫力。

老人

1.伤风感冒

 冬季,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当环境气温低于15℃时,上呼吸道抗病力下降。因此,着凉是伤风感冒的重要诱因,要适时更衣,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中风

10月末至3月初是一年之中高血压病发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时,中风病人明显增多与气温低、气压高密切相关。据统计,90%以上的中风病人有高血压病史,因此,预防中风,要重视高血压等原发病的治疗,做好家庭急救与护理。

3.胃病复发

 10月份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主要是气温下降,人体受冷后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随之下降,导致胃病复发。

4.腹泻

冬季室内温度还比较高,食物容易变质,人吃了隔夜菜、凉拌菜很容易引起腹泻。

预防措施:因为香菜具有杀菌的作用,故吃凉拌菜时可放一些。冰箱里的食物要用保鲜膜或保鲜盒封存。一旦发生腹泻,饮食上多吃流质饮食如米汤、茶水,限制粗纤维食物以保护肠粘膜,恢复期可饮酸牛奶,酸牛奶中的乳酸杆菌可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生长。

5.干燥综合症

冬季气候非常干燥,会比其它季节代谢掉人体内更多水分,因此容易患干燥综合症。其主要症状为干咳少痰、口渴心烦、舌边光红、苔少而干。预防干燥综合症除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外。

预防措施:多喝水。冬季老人一天的补水量应达到至毫升,由于早上人体血浓度非常高,容易形成血栓,所以早上起床先喝毫升水,这杯水可起到稀释血液、清洗肠道的作用。吃补药时不宜吃鹿茸、肉桂等这些燥性很大的食物。家里也可以用加湿器给室内加湿。

6.咳嗽

  冬天很干燥,爱吃辣的老年人,冬季容易引发咳嗽。根据中医五味走脏的说法,辛辣的食物会损伤肺,导致肺燥咳嗽。而且咳嗽厉害就容易伤肝。

预防措施:冬季应少吃辛辣的食物而多吃偏酸性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肉食等。酸味的食物可生津,可补肝宜肺。

7.慢性支气管炎

 

冬季早晚温差变化大,是老人哮喘、支气管炎的多发季节。老人要适时适当增添衣物,注意后背不要受凉,因为人的后背是人体中最薄的部位。但老人冬天也要进行必要的耐寒煅炼,不要天气稍转冷一点就立刻添衣。

预防措施:冷水浴是预防流感最好的方法,如果老人觉得受不了,可用冷水擦身,再不行,就洗冷水脸。要注意远离花草、油漆等过敏源,少吃鱼、虾等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以防病情加重,引发哮喘。

 

8.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老人容易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冬季低温使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液通过血管的有效口径减小;另一方面寒冷的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小动脉痉挛收缩,使血压升高;此外,寒冷也容易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而造成血栓。

预防措施:首先要知冷知热,尽可能保持身体的恒温。二是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三是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定时定点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另外,控制体重也很有必要。过度肥胖会使心脏负荷加重,应该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平时应对自己的“生命数据”(如血压、脉搏等)有较好的了解,并注意先兆症状。如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医院治疗。

疾病预防措施

秋冬季是人抵抗力最差的季节,小医在这给大家9个建议,希望大家能平安度过冬季!

1、随着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冬季应注意保暖,否则,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而且一早一晚天冷风大的时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会肚子疼、拉肚子,这是胃肠道的一种自然反应,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多穿点,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严实点,杜绝生病的可能。

2、保持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风换气

冬季为了保暖,减少开窗换气的时间,空气流通不够,如此就为各种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其次,无论是室内、室外,冬季的空气都不够湿润,鼻腔干燥也会给细菌留下更多可乘之机。再次,冬季室内、室外温差大,人体需要更多能量来适应温差的变化,因此也更容易被细菌侵扰。

3、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有句俗语: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仨月。中医讲究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应该是一个养精蓄锐的季节。

4、保证饮食营养,补充水分,多吃绿色蔬菜。

冬天气候干燥,人体极易缺水,常喝白开水,不但能保证机体的需要,还可起到利尿排毒、消除废物之功效。冬天虽然身体的新陈代谢减少了,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依然需要养分的支持。

5、适度锻炼,增强体质。

户外活动可促进热量产生,调节新陈代谢机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体温调节功能。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6、讲究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场所容易出现大范围的流行。患上传染病的病人在讲话、咳嗽或打喷嚏时的飞沫会将病菌传播,人们近距离吸入飞沫容易感染;病人随地乱吐痰或乱撸鼻涕,这些痰或鼻涕干燥后夹在里面的病菌就会随灰尘到处飞扬,人一旦吸入带病菌灰尘就易感染;如接触病人的物品,也可能将病菌粘在手上,增加感染机会,做好个人防护,才能减少患病机会。

7、做好免疫预防。

秋冬季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

8、中医药防治。

应遵循协调脏腑,畅通经络、节欲葆精的原则,选择服用荷叶绿豆粥、紫苏叶粥、萝卜生姜汤等清调养生粥,常搓大鱼际、耳朵、鼻翼等,服用板蓝根、大青叶、藿香、薄荷及玉屏风散等药物。

9、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出现呼吸道等症状时,尤其是出现急性发热、皮疹、全身明显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切忌自己乱吃药或因忽视而耽误病情。学生若发现有发热、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马上告诉老师或家长,及时就医;教师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鲲麻麻有话说

冬季养生知识其实有很多,但是我们只需要掌握其中的根本,从衣食住行方面着手保健,那么身体自然就会越来越好了,也不用担心患上其他疾病了。

下面是我个人







































哪里可以治好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病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ukgmg.com//mjccby/34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