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赠人阅历的同时,也把无情的沧桑随手相赠。

患者曾某,男性,41岁,因呕吐咖啡色液、解黑便伴头昏、苍白2天入院。

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病史,年9月曾在我院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入院时查血压/60mmHg,血红蛋白:82g/L,入院后经常规制酸、止血、护胃粘膜等治疗,未奏效,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至57g/L,故行急诊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前壁白色溃疡疤痕,但在胃窦小弯见一浅小溃疡,并见一小动脉活动性出血,故诊断为胃窦部Dieulafov病伴出血。

即给予肾上腺素盐水2ml血管旁注射。

注射后见小动脉活动出血明显减轻。

使用止血钳将出血小动脉电凝处理后出血停止。

体会:Dieulafov病系指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畸形破裂出血,因对其认识不足,诊断非常困难,故病死率较高。近年来由于断方法的改进,尤其是急诊胃镜检查的开展,对本病的认识大大提高,发现本病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l%~2%,Dieulafov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先天性胃黏膜下恒径动脉发育不良、畸形;也有学者认为本病是后天获得性的,是胃黏膜下肌层异常蠕动、收缩。使黏膜下恒径动脉受压,血流受阻。压力增加导致动脉迂曲、拉长,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即发生破裂出血。

要提高本病的诊断率,首先要提高对它的认识。临床表现上出血多以大量呕血为主,常伴黑便,可出现休克症状,并且在短期内反复发作。少数患者以黑便为主要表现,长期(数月至数年)反复发生。Dieulafov病的内镜下形态特点:本病病灶较小,直径多10mm,呈孤立性浅表糜烂或溃疡,中央和基底部有小血管显露,少数仅能见到一隆起的小血管结节。其发生部位80%位于贲门下6cm的范围内,也见其他部位如胃窦、十二指肠球部。因在出血停止间期检查极易漏诊,故最好选择在出血期行胃镜检查,此时可观察到病灶活动性渗血或喷射状出血。或有血凝块附着,对诊断很有帮助。但有时在出血期因为血凝块遮盖病灶,也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故急诊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出血灶时,应用生理盐水,最好是含l:00肾上腺素的冰盐水进行胃内冲洗,吸尽胃内液体。一般均能显露病灶而得以确诊,另外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也可诊断Dieulafov病。

关于Dieulafov病治疗:内科常规治疗往往只能起暂时性的止血效果,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复发,首选急诊内镜止血治疗,内镜下止血成功的关键是能清楚地观察到出血病灶。内镜止血治疗的方法很多,局部注射血管收缩剂(即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可取得暂时止血效果。但复发出血率很高;注射硬化剂,如无水酒精、聚桂醇和组织胶等均有止血成功的报道。此外。内镜下微波、激光和氩离子电凝器等治疗均可达到止血效疗。目前常用内镜下钛夹夹闭血管止血,该方法属机械性止血。其作用类似于血管缝合结扎,只要能见到出血病灶。用本法止血均可取得成功,且疗效持久,创伤小,无相关并发症,但目前也经常遇见病变小,钛夹夹闭血管困难,我们这次采用注射+止血钳电凝止血取得良好效果。

如果内镜止血治疗失败,应尽早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局部血管结扎、锲形切除或胃大部切除,但切忌行盲目的胃大部切除术。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完善和外科手术方式的改进,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提高,Dieulafov病的病死率已降到很低。

本文作者:丁堃(人在镜途),副主任医师,江西省上饶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医院消化内镜室主任。毕业于江西赣南医学院。曾医院消化内科、中山大医院全国消化内科医师进修班、医院第五期ERCP班、医院第54期全国消化科主任学习班、医院第41期内镜微创技术培训班进修培训学习。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在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早期诊治、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主要包括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剥离切除术(EMR、EPMR、ESD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超声内镜(EUS)、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硬化剂注射、组织胶注射及套扎术、良恶性消化道狭窄的扩张、支架置入术及消化道动力检测等。近年来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新技术,医院的空白。

人在镜途

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ukgmg.com//mjccyy/103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