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 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危害 >> 是急性胰腺炎,还是克罗恩病
病例资料:
患者男,23岁。因“左上腹疼痛8h”入院。入院前8h开始出现左上腹剧痛,呈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重。
体检:痛苦面容,T37.1℃;血压/90mmHg(1mmHg=0.kPa),呼吸次/min,腹部平坦,左上腹压痛,反跳痛,肌张力轻度增加,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WBC18.86×/L,中性粒细胞85.4%,血淀粉酶U/L,尿淀粉酶U/L。腹部CT显示胰腺形态饱满,胰周、双肾前间隙、腹膜后见液性密度影,考虑轻症急性胰腺炎。
嘱禁食、水,给予生长抑素持续泵入,静脉滴注洛赛克、头孢噻肟钠等处理。患者腹痛时轻时重,6d时开始便血,起初为黑色糊状便,后为黏液血便。
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多发的浅小溃疡、类圆形;腹部强化CT显示胰体尾部明显增粗、肿胀,胰周见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模糊,肠管结构紊乱,管壁不均匀增厚,周边及腹膜后见也行密度影(图1)。
图1CT示胰腺体尾部明显增粗、肿胀,胰周片状低密度影
诊断性腹腔穿刺液检查见有核细胞×l06/L,红细胞×/L,蛋白定性阳性。改用善宁、泰能、乌司他丁等治疗,患者腹痛仍进行性加重,入院9d出现全腹痛,查体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转外科剖腹探查。术中见整个小肠肠壁节段性增厚、水肿,尤以屈氏韧带附近明显,肠系膜根部及腹膜后多个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为反应性增生。
临床诊断:克罗恩病(小肠型、初发型、重度、活动期),给予强的松40mg/d、艾迪莎4g/d等药物治疗,腹痛逐渐减轻至消失,随诊中患者无不适。
讨论
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除累及胃肠道外还可累及皮肤、肝脏、骶髂关节等组织及脏器。CD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少数急性起病者多表现为肠梗阻、消化道出血、阑尾炎,给诊断带来困难。有文献报道其误诊率达53%。
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是CD—种极少见的肠外表现。一项丹麦、瑞典、美国的多中心调査研究显示其发病率4.8~38/10万人。有学者认为CD所具有的腹痛、腹胀等临床表现与AP的腹部症状易混淆。年Ball等对86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尸体解剖时发现46例(54%)合并慢性间质性胰腺炎。
CD患者发生AP的原因尚不清楚,目前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①治疗CD过程中应用巯基嘌呤、环孢菌素、甚至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②累及十二指肠的CD多伴有十二指肠压力增高及十二指肠乳头受损,使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胰管,从而引发胰腺炎;③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有关的自身抗体的免疫干扰作用;④累及小肠的CD因胆汁循环障碍导致胆结石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胆结石是导致AP发生的最常见的原因;⑤少数患者可能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不全。也有学者认为CD发病过程中可能产生小肠黏膜脂肪的溶解导致脂肪酸堵塞胰腺管,使胰腺组织缺血、缺氧而并发AP。
本例患者以剧烈的腹痛为主要表现,血清学、影像学检查均符合AP的诊断标准,虽然按AP积极治疗,但临床症状无缓解,手术探查后才明确患者系小肠型CD,提示临床医师对AP与CD间的认识不足;对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性浅小溃疡及AP之间没有进行必要的联系;对腹部CT提示的肠管结构紊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该患者无服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史,亦无胆结石,结合病史,其病变累及十二指肠可能是发生AP的主要原因。因此,遇到肠梗阻、腹膜炎、阑尾炎等急腹症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要详细询问发病期前有无腹痛、腹泻、甚至体重下降病史,关键在于平时工作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9医院付国静王德宇姚大鹏李心红张丽艳方皓杨正德;期刊来源:《中华胰腺病杂志》
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ukgmg.com//mjccys/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