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湿疹 http://m.39.net/pf/a_8839619.html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s,PPIs)自上世纪80年代问世至今20多年来,显著地改善了酸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结局,对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今天,我们就从各个指南共识上一起来看看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上都有哪些应用。

消化性溃疡

1.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抑酸治疗是缓解消化性溃疡病症状、愈合溃疡的最主要措施,PPIs是首选药物。

如果用药物抑制胃酸分泌,使胃内pH值升高≥3,每天维持18~20h,则可使大多数十二指肠溃疡在4周内愈合;

消化性溃疡病治疗通常采用标准剂量的PPIs(奥美拉唑20mg/d,兰索拉唑30mg/d,泮托拉唑40mg/d,雷贝拉唑10mg/d,埃索美拉唑20mg/d),每日1次,早餐前0.5h服药;

PPIs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程4~6周,胃溃疡为6~8周,通常胃镜下溃疡愈合率均在90%以上;对于存在高危因素及巨大溃疡的患者建议适当延长疗程;

对于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应常规行Hp根除治疗,在抗Hp治疗结束后,仍应继续使用PPI至疗程结束;

推荐PPIs用于治疗胃泌素瘤或G细胞增生等致胃泌素分泌增多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

对胃泌素瘤的治疗,通常应用双倍标准剂量的PPIs,分为每日2次用药。若基础酸排量(BAO)>10mmol/h,则还需增加剂量,以达到理想的抑酸效果为止;

对于行胃泌素瘤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由于术前患者长期处于高胃泌素血症状态,所以术后仍需继续采用抑酸治疗,维持一段时期;

对于消化性溃疡并发急性出血,PPI的止血效果显著优于H2受体拮抗剂,其起效快并可显著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尽可能早期应用PPI可改善出血病灶在胃镜下的表现,从而减少胃镜下止血的需要。

我国最新指南建议,对于胃镜下止血治疗后的高危患者,如ForrestⅠa至Ⅱb的溃疡、胃镜下止血困难或胃镜下止血效果不确定者、合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NSAID者,给予静脉大剂量PPI72h,并适当延长大剂量PPI的疗程,然后改为标准剂量PPI静脉输注,每日2次,使用3~5d,此后口服标准剂量PPI直至溃疡愈合。

2.消化性溃疡的预防

对非Hp感染、Hp根除失败,及其他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建议应用PPIs或H2受体拮抗剂维持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Hp)

1.推荐的根除幽门螺杆菌(Hp)适应证和推荐强度

Hp阳性疾病

强烈推荐

推荐

消化性溃疡(不论是否活动和有无并发症史)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

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

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

长期服用PPIs

胃癌家族史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其他Hp相关性疾病(如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Ménétrier病)

个人要求治疗

2.根除治疗前停服PPIs不少于2周,停服抗菌药物、铋剂等不少于4周;

3.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推荐铋剂+PPIs+2种抗菌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

标准剂量PPIs+标准剂量铋剂(均为2次/d,餐前半小时服)+2种抗菌药物(餐后即服);

标准剂量:PPIs:埃索美拉唑20mg、雷贝拉唑10mg(Maastricht共识推荐20mg)、奥美拉唑20mg、兰索拉唑30mg、泮托拉唑40mg,2次/d;

标准剂量铋剂:枸橼酸铋钾mg/次,2次/d;抗菌药物组成方案有4种:(1)阿莫西林+克拉霉素;(2)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3)阿莫西林+呋喃唑酮;(4)四环素+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4.PPIs抑酸作用受药物作用强度、宿主参与PPIs代谢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等影响;选择作用稳定、疗效高、受CYP2C19某因多态性影响较小的PPIs,如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可提高根除率;疗程为10d或14d。

胃食管反流病(GERD)

1.PPIs是GERD治疗的首选药物,单剂量PPIs治疗无效可改用双倍剂量(在使用双倍剂量PPIs时,应分两次分别在早餐前和晚餐前服用;研究显示,这样的给药方式与早餐前1次服用双倍剂量PPIs相比,能更好地控制胃内pH值),一种PPIs无效可尝试换用另一种PPIs(两种方法均可改善症状,无显著差异);PPIs疗程至少8周;

2.对于合并食管裂孔疝的GERD患者以及重度食管炎(LA-C和LA-D级)患者,PPIs剂量通常需要加倍;

3.NERD(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及轻度食管炎(LA-A和LA-B级)患者可采用按需治疗,PPIs为首选药物;

4.PPIs停药后症状复发、重度食管炎(LA-C和LA-D级)患者通常需要PPIs长程维持治疗;

5.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常需维持治疗,依病情可用标准剂量、标准剂量的半量,每天1次或隔天1次,或按需治疗予以维持[4]。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1.抑酸药能提高胃内pH值,既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避免血凝块过早溶解,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再出血,又可治疗消化性溃疡;

2.临床资料表明:

(1)PPI的止血效果显著优于H2RA,它起效快并可显著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

(2)尽可能早期应用PPI,内镜检查前应用PPI可以改善出血病灶的内镜下表现,从而减少内镜下止血的需要;

(3)内镜治疗后,应用大剂量PPI可以降低高危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并降低病死率;

3.对于低危患者,可采用常规剂量PPI治疗,如埃索美拉唑40mg静脉输注,每天2次;

4.建议对内镜止血治疗后的高危患者,如Forrest分级Ⅰa~Ⅱb的溃疡、内镜止血困难或内镜止血效果不确定者、合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NSAID者,给予静脉大剂量PPI(如埃索美拉唑80mg静脉推注+8mg/h速度持续输注)72h,并可适当延长大剂量PPI疗程,然后改为标准剂量PPI静脉输注,每日2次,3~5d,此后口服标准剂量PPI至溃疡愈合;

5.对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EMR)术后形成的人工溃疡,应按照消化性溃疡的标准给予抑酸治疗,PPI是胃ESD术后预防出血和促进人工溃疡愈合的首选药物;目前研究大多建议从手术当天起静脉应用标准剂量PPI,每天2次,2~3d后改为口服标准剂量PPI,每日1次,疗程4~8周。

慢性胃炎

1.Hp阳性的慢性胃炎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消化不良症状者,推荐根除Hp;

2.慢性胃炎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抑酸剂、H2RA或PPI。

功能性消化不良

1.作为胃内局部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胃酸和Hp在FD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作用。与健康人相比,FD患者对酸的清除能力下降,十二指肠pH值更低,酸暴露时间更长,十二指肠酸化可导致近端胃松弛、对扩张的敏感度增加并抑制胃容受性舒张功能,从而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对健康人胃内注酸亦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而使用PPI进行抑酸治疗可有效缓解FD患者的症状;

2.推荐PPI或H2RA作为FD尤其是上腹痛综合征(EPS)患者的首选经验性治疗药物,疗程为4~8周;如症状改善不理想,可考虑调整治疗药物;

3.在控制FD症状方面,大剂量PPI治疗并不优于标准剂量:因此推荐PPI治疗FD的剂量为标准剂量,长期大剂量PPI应用并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增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等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想知道更多有关质子泵抑制剂的内容吗?

快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ukgmg.com//mjccwh/119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