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 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预防 >> 医生从早期胃癌食管颗粒细胞瘤等的内镜诊
医院
周璇医师
胃镜所见:
贲门、胃底未见明显异常,胃体中部后壁可见一大小约0.8cm*0.6cm的表浅凹陷型病变(O-IIc,距门齿约为45cm),病变表面黏膜粗糙、糜烂,NBI+放大可见分界线+不规则表面微结构,病变处胃壁略僵硬。
胃体窦交界前壁可见一大小约为1.8cm*1.2cm的表浅隆起+表浅凹陷型病变(O-IIa+IIc),病变表面黏膜粗糙、糜烂,NBI+放大可见分界线+不规则表面微结构+不规则表面微血管,病变处胃壁略僵硬。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
胃镜诊断:
1.胃体窦交界表浅隆起+表浅凹陷型病变,考虑为早期胃癌,建议本院病理会诊及超声内镜检查。
2.胃体中部后壁表浅凹陷型病变(性质待病理,距门齿约为45cm),考虑为早期胃癌,Hp(-)。
3.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体及胃窦为著。
超声内镜:
胃体中部后壁病变处胃壁增厚,主要以胃壁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增厚为主,最厚处约为2.9mm,病变处胃壁的固有肌层及浆膜层清晰、连续、完整。病变处胃壁周围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
胃体窦交界前壁病变处胃壁增厚,主要以胃壁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增厚为主,最厚处约为3.0mm,病变处胃壁的固有肌层及浆膜层清晰、连续、完整。病变处胃壁周围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
超声内镜诊断:
1.胃体窦交界表浅隆起+表浅凹陷型病变,考虑为早期胃癌,病变主要位于胃壁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建议请外科会诊。
2.胃体表浅凹陷型病变(距门齿约为45cm),考虑为早期胃癌,病变主要位于胃壁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建议请外科会诊。
心得体会:
从胃镜报告可以看出该患者胃内病变有两处,分别位于胃体中部后壁及胃体窦交界前壁,在普通内镜下看病变黏膜粗糙、糜烂,但经过超声内镜诊断病变主要位于胃壁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
早期胃癌的ESD绝对适应证:
1.直径小于2cm的分化型黏膜内癌(cT1a)。
◆不伴溃疡,直径≥2cm的分化型黏膜内癌;
◆伴有溃疡,直径<3cm的分化型黏膜内癌;
◆不伴溃疡,直径<2cm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
2.癌前病变直径2cm的病灶采用EMR,直径2cm的病灶推荐ESD治疗。
3.良性肿瘤。如胃息肉、胃间质瘤、异位胰腺、脂肪瘤等,包括部分来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
该患者病变侵及黏膜下层,超出了绝对适应证范围,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可根据每名患者的特点制定出适合的治疗方案。
作为一名基层消化内镜医师,通过该病例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白掌握染色放大内镜,常规染色技术及超声胃镜检查的重要性,因为常规白光内镜检查,作为有丰富经验的内镜医师可能较容易诊断,但在不确定或有怀疑的病灶,多种手段的检查有助于协助诊断,当然病理活检同样重要。
内镜所见:
贲门至胃体上部后壁可见一表浅隆起型病变(O-IIa,距门齿约为40~45cm),表面黏膜充血、粗糙,局部可见浅溃疡壁,病变处胃壁僵硬。胃底及胃体可见散在陈旧性出血点,局部黏膜呈片状充血、发红,于胃体下部前壁偏小弯侧活检2块。胃窦黏膜充血、粗糙,可见多发糜烂灶。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1.贲门至胃体上部后壁表浅隆起型病变(性质待病理,距门齿约为40~45cm),考虑为早期胃癌,建议超声内镜检查。
2.胃底体黏膜片状发红,Hp(++),考虑为Hp感染性胃炎,建议治疗后复查。
超声内镜:
病变处胃壁增厚,主要以胃壁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增厚为主,最厚处约为0.55cm,病变处胃壁的浆膜层清晰、连续、完整。病变处胃壁周围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
超声内镜诊断:
贲门至胃体上部后壁表浅隆起型病变(0-IIa,距门齿约为40~45cm),考虑为癌,病变主要位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部分层次累及固有肌层,建议请外科会诊。
心得体会:
从胃镜报告可以看出该患者胃腔内背景黏膜发红,充血水肿较明显,主要病变位于贲门至胃体上部后壁,且病变表面局部可见浅溃疡,医院经病理诊断明确为黏膜腺癌,抱着一医院,但经过超声内镜诊断病变主要位于胃壁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甚至部分层次已经累及了固有肌层。
遗憾的是,该患者已经超出早期胃癌ESD的手术指征。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胃镜在诊断早期胃癌中的重要性,医院,人们往往对胃镜充满了恐惧,认为非常痛苦,甚至是有创伤性的操作。随着当今医学的不断更新进步,医生的水平技术不断提高,胃镜在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已经是一种不能替代的检查项目了。
胃镜检查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胃肠内的异常变化,精确测定病灶的大小、深度,并可钳取活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电子胃镜使用安全、方便、图像更清晰,确诊率高,具有其他检查所无法替代的直接效果。同时,我们在平常的诊疗过程中还应讲清检查的目的、术中配合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耐心解答疑问,消除顾虑,以确保检查成功。
医院
范秤来医师
内镜所见(-6-19化疗前):
食管未见明显异常,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36cm,胃底体交界大弯侧及胃体后壁(距门齿约45~48cm)分别可见溃疡型肿物,肿物溃疡底深且覆以污秽物。
溃疡堤不规则隆起,溃疡堤质脆触之易出血,肿物周围至贲门至胃底、胃体窦交界及部分胃窦黏膜肿胀、隆起,胃壁僵硬、蠕动欠佳,胃腔变形,无明显狭窄,内镜顺利通过,幽门稍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浸润性胃癌,皮革胃,病变累及贲门、胃底,胃体,体窦交界及部分胃窦。
内镜检查(-9-25,4周期化疗后):
食管未见明显异常,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36cm。贲门至胃底及胃体散在瘢痕样改变,瘢痕表面黏膜粗糙,瘢痕周围部分胃壁黏膜肿胀、隆起,胃壁僵硬,蠕动欠佳,胃窦部黏膜充血、略粗糙,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胃癌4周期化疗后:贲门至胃底、胃体瘢痕样改变,瘢痕周围部分黏膜肿胀、隆起,警惕病变残留,与我院-6-19对比,局部明显好转,具体请结合临床。
心得体会:
这是一个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结合病理检查,该患者明确诊断为皮革胃,属于肿瘤晚期,效果欠佳,根据治疗的原则,主要以静脉化疗及支持治疗为主。该患者行静脉化疗4周后,结合复查胃镜结果,胃内溃疡型病灶明显改善,且部分病灶明显好转,故考虑静脉化疗效果理想。
从该病例中给我的感觉是,对于不同阶段肿瘤,哪怕是晚期肿瘤,只要能明确诊断,积极明确疾病对哪类治疗敏感,如行静脉化疗,如能够明确对哪类药物敏感,能够行药物敏感度检测,采用敏感的药物治疗,即使不能达到治愈的效果,但对控制疾病的短期进展或延缓肿瘤的进展,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其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故而并非社会部分人所说的得到晚期肿瘤就放任其发展,那样对患者及其家庭都是极其残忍的做法,只要能够积极面对,采取积极的治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带瘤生存且生活质量较高不是不可能,当然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社会对肿瘤疾病认识的转变,医患之间信任度的增加。
内镜所见:
距门齿约34cm8点位食管可见一大小约0.7cm*0.8cm的结节状病变,宽基无活动性,表面黏膜稍粗糙,色泽略发黄,余食管未见明显异常,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38cm,贲门、胃底、胃体未见明显异常。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1.食管结节状改变(距门齿约34cm),建议超声内镜检查。
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定期复查。
超声内镜:
距门齿约34cm8点位食管可见一大小约0.7cm*0.8cm的结节状病变,宽基无活动性,表面黏膜稍粗糙,色泽略发黄。
超声内镜检查示:
病变处食管壁内可见一横截面积大小约2.6mm*4.8mm的低回声占位,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病变主要起源于食管壁的黏膜层,病变处食管壁的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及外膜层结构清晰、连续、完整,病变处食管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超声诊断:
食管壁局限性隆起(距门齿约34cm),隆起处食管壁内低回声占位,食管颗粒细胞瘤?主要来源于食管壁的黏膜层,建议行内镜下诊断性治疗。
心得体会:
这是一例考虑为食管颗粒细胞瘤(GCT)的患者,该类疾病较为罕见,国内外报道甚少。消化道颗粒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其组织起源尚不清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超声内镜、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综合诊断,食管颗粒细胞瘤具有恶变潜能,且易与平滑肌瘤、间质瘤相混淆。
食管GCT内镜下表现多表现为黄白色或灰白色隆起,呈半球形、球形或乳头状,无分叶,表面黏膜完整、光滑,无糜烂、溃疡,无蒂,触之较息肉、乳头状瘤质韧或硬,钳之易滑脱,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直径多数在0.5~2.0cm,多为单发,偶有多发。超声内镜检查多表现为低回声实性肿块,病变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病灶主体位于黏膜下层,但与黏膜层分界不清,与固有层分界一般较好。
诊断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目前主要有随诊观察、内镜切除、外科切除。部分学者认为,对于缺乏临床症状,肿瘤1.0cm,没有恶变倾向或不符合外科适应证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每年1~2年进行一次内镜和病理检查。
因食管GCT有潜在恶变风险,且可能并存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故多数学者主张进行积极的治疗,部分学者提出2.0cm,无肌层浸润的GCT可首选内镜治疗,包括ESD、EMR等,但也有部分学者对于2.0cm的病灶进行内镜下切除,手术安全性也较高,且大量文献报道,内镜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有胸腔镜、传统开放手术,其适应证有怀疑恶变、深层浸润、有内镜切除禁忌证、有多种临床症状。故对于此类疾病,目前未达成明确的治疗共识,但考虑到有恶变的潜在风险,建议发现后积极治疗,定期随访。
医院
刘航医师
内镜所见:
循腔进镜至回盲部。沿回盲瓣进入回肠远端约15cm,所见回肠远端未见明显异常。距肛门缘约65cm、30cm、22cm、20cm结肠可见4枚息肉,最大者大小约1.0cmx1.0cm(于20m处息肉活检1块)。余所见结肠黏膜光滑、完整且血管网清晰可见。
距肛门缘约5~8cm直肠可见一大小约4.0cmx3.0cm的宽基隆起型病变,活动性欠佳,周围黏膜呈棘皮样改变,表面黏膜粗糙、糜烂,NBI+弱放大示JNET分型为2B型,工藤分型为IV型(活检4块)。余直肠黏膜充血、略粗糙。外痔。
内镜诊断:
1.直肠宽基隆起型病变(性质待病理,距肛门缘约5~8cm)警惕局灶癌变。建议超声内镜检查。
2.结肠多发息肉(性质待病理),建议择期内镜下切除。
心得体会:
该病例直肠可见一宽基隆起型病变,活动性欠佳,周围黏膜呈棘皮样改变,表面黏膜粗糙、糜烂,NBI+弱放大示JNET分型为2B型,工藤分型为IV型。病理回示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那么我们作为内镜医师,医院如何对一个病变进行观察及诊断。
下面谈一下个人感悟:
首先在白光大肠镜下进镜至回盲部,然后退镜以普通白光为基础进行观察,发现结直肠隆起或扁平隆起性的黏膜病变后,留存白光图像,实时观察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等情况,再切换至NBI模式,依据NICE分型对病变进行实时预判分类,留存近距离NBI图像,给出处置建议。
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NICE分型标准:
1型(增生性/炎性息肉):
①颜色与背景黏膜相近或更亮;
②病灶表面缺乏血管或可能仅有孤立的丝状血管;
③均匀一致的深色或白点或没有明显结构;
2型(腺瘤,包括黏膜癌及黏膜下浅层浸润癌):
①相对背景黏膜偏棕色;
②增粗的棕色血管围绕白色结构;
③棕色血管围绕下的卵圆形、管状或分枝状白色结构;
3型(黏膜下深层浸润癌):
①相对背景黏膜棕色或深棕色有时伴有片状白色区域;
②部分区域血管明显不规则或者缺失;
③表面结构不规则或缺乏结构。
1型和2型的3条标准中符合2条以上即可判定,3型的3条标准中符合任一1条即可判定。
治疗方面,1型建议活检或内镜切除;2型建议内镜下切除;3型建议外科手术,患者有不能耐受手术的因素可考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所见:
左侧梨状窝及口咽偏后壁局部黏膜呈瘢痕样改变,瘢痕处未见明确肿物及溃疡。距门齿约为24~28cm、29~30cm食管黏膜呈瘢痕样改变,瘢痕处黏膜充血、粗糙,瘢痕处未见明确肿物及溃疡,瘢痕处食管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内镜通过顺利。
余食管可见散在癜痕样改变,碘染色可见散在阳性灶,以距门齿约21cm处6点位、24cm12点位及30cm3点位为著(分别活检1块)。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40cm。贲门、胃底及胃体未见明显异常。胃窦部黏膜充血、粗糙(于胃窦大弯活检1块),幽门充血、水肿。所见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诊断:
食管癌同步放化疗后复发,内镜下切除后9个月;下咽癌外院术后,左侧梨状窝及口咽高级别瘤变内镜下切除术后半年:
1.食管黏膜瘢痕样改变(距门齿约为24~28cm、29~30cm),考虑为治疗后改变,建议密切追随。
2.左侧梨状窝及口咽偏后壁局部黏膜呈瘢痕样改变,考虑为治疗后改变,建议密切追随。
3.食管碘染色阳性灶(性质待病理),建议密切追随,必要时可考虑内镜下射消融治疗。
4.慢性萎缩性胃炎(性质待病理,C-1),以胃窦为著。Hp(-)。
心得体会:
本例是食管癌同步放化疗后复发,内镜下切除后9个月;下咽癌外院术后,左侧梨状窝及口咽高级别瘤变内镜下切除术后半年的患者,胃镜发现食管黏膜呈瘢痕样改变,考虑术后改变,但瘢痕处可见黏膜发红、粗糙,取活检,病理结果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由此,可见我们作为内镜医师,对于术后患者,必须更加仔细观察,及常规碘染,医院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也是我以后回当地工作注意及改善的地方,同时这也是为患者提高生存率方法。
该患者已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ESD),在手术过程,因患者为食管癌同步放化疗后复发,内镜下切除后9个月,病变处略显狭窄,且位于瘢痕,组织黏连严重,层次不清,增加手术难度,在王贵齐主任操作下,完美地完成了手术,且术中出血量少,无肌层损伤,切面非常干净。
通过本次手术的观摩,让我明白,不管遇到什么难度的手术,我们必须沉住气,要耐心加细心,精细的操作决定手术成败,先设计好手术步骤,不要盲目动刀,更不能操之过急,把每一步先想再做,如此才能越做越容易。
作者:小早来源:早诊早治与健康
消化界长期征稿:原创稿件及特约作者招募!
投稿邮箱:DDP
high-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