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 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预防 >> quot雨水节气至,快来艾灸顺
“节气灸”是根据一年当中的二十四节气,针对各节气于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可以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调动机体的潜能,调整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使人体更好地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雨水季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要注意个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疾病的发生。
雨水冻化麦返青,风吹草萌物发声。
水獭岸边始祭鱼,鸿雁传信向北行。
百草回芽病易发,饮食调节脾胃病。
少食腻油多菜果,省酸养阳脏腑宁。
:调养脾胃护肝脏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其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传变中,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说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难经》称为“逆传”即肝病传脾。所以,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艾灸调理肝脏
穴位:肝俞穴、太冲穴、太溪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
1、肝俞穴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穴位。
2、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刺激太冲,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肝俞穴与太冲穴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
3、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是补脾胃的要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靠它们运化,所以养肝必须把脾胃这个运化气血的“机器”保养好。
4、太溪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这几个穴位养肝护肝,用艾灸的效果很不错。可以经常用艾条灸这几个穴位,每个穴位灸10~20分钟。
艾灸调理脾胃
穴位: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
1、中脘穴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等,如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精力不济、神经衰弱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2、神阙穴即肚脐眼。可治疗胃炎、肠炎,具有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等功效。用艾火的药力养护脾胃,效果很好。
3、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可治腹痛,痛经,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等。配足三里,调理肠胃,治疗腹痛、腹泻等。
4、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长期艾灸,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适合各种脾胃病变。和关元一样,也是保健养生之要穴。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
⊙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ukgmg.com//mjccjc/1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