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邦平,拍摄于年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培养了我们专属的美食文化。无论是阖家欢乐,还是朋友聚餐,大家喜欢围卓合餐,在浓浓的亲情下金享美味,其乐融融。但是,聚餐时“筷来箸往”会造成交叉污染,筷、勺是黏附的唾液中病原微生物会借此扩散,成为某些疾病的传播途径之一。围桌合餐有健康隐患亲朋欢聚、同桌合食、觥筹交错是中华饮食文化中,幸福团圆的传统习俗。然而,人们席间谈笑风生,推杯换盏期间,却有着不小的健康隐患,病毒、细菌正“虎视耽耽地盯着人们的健康”。一道道菜,经过一双双筷子的交叉夹食后,可能会造成什么健康问题?最令人担心是某些疾病的传播,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等很容易通过筷子、勺子,污染菜肴,传染给其他用餐着。幽门螺杆菌是围桌合餐的最大隐患。目前,幽门螺杆菌是所知能够在消化道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严重后果是胃癌。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幽门螺杆菌存在于人体胃幽门,是最常见的细菌之一。世界上有多半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些国家几乎约90%的人群感染过这种细菌。通常,人们是在幼年时就受到感染,5岁以下达到50%。这种细菌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并导致胃溃疡、胃萎缩,严重者则发展为胃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发展中国家约为80%,发达国家约为40%,男性略高于女性。我国的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约20年,20~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即我国有近7~8亿感染者。我国北方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区。胃病和幽门螺杆菌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两者之间不是相等的关系。胃病的患者根据不同疾病的种类,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是不一样。例如,慢性胃炎可能是70~80%,胃溃疡可能是80~90%,十二指肠溃疡的比例更高一些。胃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在30.00/10万。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目前,被认为和胃癌发生相关的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高胃酸、胆汁反流、吸烟、高盐饮食、亚硝酸盐、肥胖等,而其中幽门螺杆菌已经被上升到致癌物的高度。合餐之后,往往会有剩余的食物,许多人打包带回家。剩余食物如果使用是用餐着的筷、勺,除了可能带有传染病的病毒外,还会带有一些致病的细菌。公筷公勺守护你健康倡导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是有效降低和减少某些疾病的方法之一。在防治传染病的当下,专家强烈建议,就餐应该尽量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让致病菌减少传播。研究表明,使用公筷、公勺的分餐后,能明显减少传染病感染的机会。有关专家指出,我国一些传统习惯需要与时俱进,例如一些老人在给孙辈喂食时,喜欢先把食物嚼碎再喂给孩子,或喂食前先尝一口试试温度,有些家长还会跟孩子用同一套餐具吃饭,这些都是不良卫生习惯,很可能将各种细菌通过唾液传染给小孩。虽然使用公筷、公勺并不能保证让人不得传染病,但却能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如果不使用公筷、公勺,一方面,会把自身口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冷盘蔬菜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目前,许多餐厅提供的是一次性有偿餐具包,并未额外提供公筷、公勺,当顾客要求提供公筷时,服务人员拿来的却是一双和私筷没有区别的筷子,使用起来难以区分。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ukgmg.com//mjccby/13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