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虽然物质文明发达,或者因为工作过于忙碌,或者因为心理压力很大,也不懂得《黄帝内经》养生、正确调理身体,又没有听过《药师经》,阴阳气血能量不断地下降,“其身下劣”。睡眠也越来越不好,或者每天睡10个小时,也是没精神,脸色苍白。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觉得精神体力跟不上工作生活需要,身体臃肿肥胖,皮肤黄燥熏黑斑。“丑陋顽愚”,这个就是“丑陋”。

胃虚:因胃气虚、胃阴虚所出现的病证。

《脉经》卷二:“胃虚……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淅淅,目急,腹中痛,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

常见病因: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

常见症状:胃痛、呃逆、噎嗝、消渴、呕吐

原因和症状:胃虚由胃气、胃阳或胃阴虚损不足,致使胃生理功能减弱而表现出的证。常见于胃痛、呃逆、噎嗝、消渴、呕吐,以及西医的急慢性胃炎、小儿厌食证、消化功能紊乱、溃疡病等。

保养方法:历代医家十分注重保养胃气,勿令胃虚。如汉代张仲景创甘草泻心汤治“胃中虚”,并反复告诫“无犯胃气”。金元时期李东垣的《脾胃论》提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惧病”、“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等理论,使胃虚的理论方药趋于完备。

综述:胃虚证以胃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减弱为其基本病理变化。根据体质、病因病机和见症的不同,胃虚证可分为胃阳虚、胃阴虚和胃气虚三种。

胃阳虚:多因素体阳虚,过食生冷或胃部受寒,以及过服苦寒药物损伤胃阳而成。以胃病常见症状与阳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临床以胃脘部隐痛,每遇寒冷而发,喜温喜按,饮食减少且喜进热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主症。伴有神疲乏力,肢冷喜暖,腹胀便溏,甚或完谷不化,呕吐清涎等症。胃阳不足,腐熟功能减弱,故饮食减少;胃阳不足,胃腑失于温养,遇寒则胃络收引,故胃脘隐痛;寒凝于胃,胃阳无力温化,故喜温喜按以助胃阳;阳虚则阴寒内生,阴不耗津故口淡不渴;腐熟无权,气血化源不足,故神疲乏力;胃阳无力温煦肢体,故肢冷喜暖。胃病及脾,脾失运化,可见腹胀,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胃阳不足之征。

胃阴虚:多因素体阴虚,肝火犯胃或胃热炽盛,以及过服燥热药物等耗伤胃阴而成。以胃病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临床以饥不欲食,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为主症。可伴有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等症。胃阴不足,则虚热内生,热扰胃中,胃气不和,故饥不欲食,胃脘隐痛;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故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则大便干结;胃气不和,升降不利,则脘痞不舒;虚热内扰,胃气上逆,则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胃阴虚证,治疗以滋养胃阴为法,常用益胃汤、麦门冬汤之类。

胃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服药不当,或他脏有病损伤胃气而成。以胃气虚弱,受纳无权,腐熟无力为其基本病理变化。以常见胃病症状与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临床以食少纳呆,胃脘不舒,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为主症。伴有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肢体倦怠,或恶心反胃,或脘腹隐痛等。胃气虚则受纳无权,故食少纳呆;胃气虚弱,胃失和降,故胃脘不舒;胃气上逆,则恶心反胃;胃失和降则气机不利,故脘腹隐痛。胃虚日久则损伤脾气,脾虚失运,则大便溏薄;气血化源不足,则面白无华;脾胃气虚则气短懒言,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为脾胃气虚、气血不足之象。胃气虚证,治疗以益气养胃为法。

三者关系:胃气虚、胃阳虚与胃阴虚可互相转化又可同时并存。胃气虚日久失治可发展为胃阳虚;胃阳虚又常兼胃气虚;胃气虚过用温燥药物,可损伤胃阴而转化为胃阴虚;胃阳虚、胃阴虚经过治疗,在胃阳、胃阴渐复的过程中,也可表现为胃气虚。还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饮食调养,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家庭治疗措施:胃病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药物治疗食疗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中医养身保健的方法足疗进行治疗。足疗原本就是平常老百姓用来进行保健的方法,现在运用到胃病的治疗当中其效果也非常的好,能治病防病、强身健体。人体的足部是五脏六腑的投影区域,在脚部上有六十多个穴位都和人体的内脏器官有着相应的联系,所以进行足疗其实不仅能治疗胃病,还可以保健防病。目前常用的是稳迈舒运动按摩轮,由按摩轮带动的下肢整体协调运动,涉及大腿、小腿、膝关节、踝关节、脚底及脚趾等多个部位肌肉、骨骼,并重点针对足底和足侧产生按摩效果,结合穴位使用可有效治疗胃病,使用时可以针对按摩下面的几个穴位。

1、太阳神经丛:这个穴位在脚底底部,二三脚趾掌关节下面,用手取寻找这个穴位的时候,可以摸到有一个凹陷的地方。找到位置之后进行按摩,按照从下往上的方向进行按摩。

2、胃:按摩两脚大脚趾下的第一骨节部位处的凹陷位置,左右脚的按摩方向稍微有些差别,左脚应从外往内按摩,右脚则从内往外按摩。

3、肾上腺:太阳神经丛下面的最深处,用手指去寻找可以感觉有一小洞凹陷,肾上腺在脚底的位置是最深的凹陷部位,这个反射区比较难找到。在按摩的时候以一按一放的方式进行。

4、胰脏:胰脏的反射区在两脚脚底内侧,胃的下面,用手触摸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有一些微凸的颗粒。左右脚按摩有差,左脚从外往内按,右脚从内往外按。

5、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的反射区在两脚脚底内侧,胰脏反射区的下面膀胱反射区的上面,在用手摸的时候可以感到有凹陷,同样的按摩的方法是左脚从外往内按,右脚从内往外按。

6、肝胆:肝胆的位置在脚底一半的上方,和三四脚趾掌关节下方位置,在用手摸的时候可以感觉有长条的凹陷沟,这里便是胆的反射区,在按摩肝胆反射区是应从下往上按。

7、胸部淋巴腺:胸部淋巴腺是淋巴的总开关,它的位置在脚部脚背上,在大脚趾和第二脚趾之间凹陷的地方。按摩的时候从脚的外侧往脚跟方向推按。

8、上身淋巴腺:上身淋巴腺的位置在两脚脚背内侧,位于脚踝关节的上方,用手的摸的时候也有凹陷感,进行按摩的时候用从外往内按摩的方式进行。

胃气虚:胃气虚症状指胃的受纳和消化水谷功能虚弱。主要症状有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或食不消化,甚则食入反吐,大便稀烂,唇舌淡白等。

胃气虚证: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隐痛或痞胀、喜按,食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思虑、劳倦过度,或吐泻日久等,导致胃气虚弱,胃气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减弱,胃络失养,胃失和降而致。从中医理论来讲,气属阳,气虚亦即阳虚,然两者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气虚以倦怠乏力为主,甚少见有畏寒之象或不畏寒;而阳虚则不然,除有气短、倦怠乏力等气虚的症状外,尚可见形寒肢冷、畏寒等症。而胃气虚即脾虚也,除见气虚之症,尚有食少纳呆、脘腹饱满等症;胃阳虚亦即脾阳虚,除有胃阳虚之症外,亦可见畏寒肢冷、喜热饮热食、腹痛喜按等症。

临床表现:胃痛或腹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泛吐清水,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手足发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症候分析:本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证的影响等,损伤胃气所致。

胃主受纳、腐熟,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亏虚,受纳、腐熟功能减退,胃气失和,气滞中焦,则胃脘隐痛或痞胀,不思饮食;胃气本已虚弱,食后不负其消化之任,故食后胃脘胀满更甚;病性属虚,故按之觉舒;胃气失和,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则时作嗳气。胃虚影响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气血虚少而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萎黄;全身脏腑机能衰减,则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为气虚之象。

本症以胃脘痞满、隐痛喜按,食少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治疗法则:益气养胃。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四君子汤:人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4.5克。本方能甘温益气养胃。(2)黄芪建中汤:黄芪3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炙甘草10克、饴糖30克、大枣10克、生姜10克。本方能益气、温中、补虚。

2.加减变化:呕恶欲吐或妊娠恶阻者,用基本方(1)加橘皮10克、法半夏10克,以和胃降气;呕吐痰涎清水者,可加吴茱萸、桂枝各10克,以温中降逆。胸脘不舒,痞塞胀满者,加柴胡,升麻各10克,枳实10克,厚朴12克以升清降浊,燥湿除满,或用半夏泻心汤,补泻同施;饮食不香,口淡无味者,应加砂仁10克、建曲15克、鸡内金10克、藿香6克以醒胃运脾。胃脘隐痛,喜温喜按者,用基本方(2)加良姜15克、香附15克,以温中行气止痛。

(二)外敷药物

1.外用烫熨法:麸皮一两,拌炒生姜渣五钱,炒热后用布包裹,揉熨患处。用于胃虚痞满。

2.暖脐膏(由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组成)每次1张,微火化开,贴脐腹。适用于胃脘虚痛、寒痛者。

(三)饮食疗法

1.金橘根堡猪肚:金橘根30克、猪肚l00~克,切成小块,加清水四碗煲至一碗半,以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肚。本方具有健脾开胃,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以治疗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2.胡椒酿红枣:红枣5个去核,每个红枣纳入白胡椒二粒,煮饭时,放在饭面蒸熟食之。本法温中补脾,暖胃止痛,用于胃虚疼痛,嗳气,口淡,痰涎清稀者。

施治要点:

(一)“虚则补之”是治疗一切虚证的基本法则,然补益之法,因证而异。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古人又曰:“六腑以通为补。”胃虚证的治疗,除益气养胃之外,常用理气和胃药如木香、砂仁、枳壳、莱菔子、陈皮、厚朴以及消食药神曲、山楂、鸡内金、谷麦芽等。其目的是“降浊”;浊气降则清气升,气机调和则补药自能发挥作用。即所谓“以通为补”、“以降为补”、“补而不滞”之意。

(二)理气、和胃药大多味辛,性善走散,过用则辛香燥烈,耗伤胃气。故在治疗时,贵在配伍恰当,以补为主,以通为辅。如阿胶桑明膏之用陈皮,归脾汤之木香,参苓白术散之砂仁,皆有此意。另有苦寒败胃之说,苦寒药用之不当,能损伤胃气。但苦寒药其性苦降,符合胃的生理特性,所以,胃虚之证,短期、小量加用苦味药物,反能起健胃作用。

(三)脾胃属土,互为表里,其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其司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之职。当胃气虚时,脾气亦虚,所以脾胃气虚常常并见。治疗时当补脾益气,辅以消导之品,可用六君子汤加神曲、山楂之类。此外,胃气虚弱时,胃失和降,气滞不行,易挟杂宿食、痰饮、密血等证,治疗时尤当细辨。

饮食养生:

1、化瘀养肝蜜山楂克,丹参克,枸杞子克,蜂蜜克,冰糖60克。先将前三味药浸泡2小时后煎成药液,再把蜜、糖兑入药液内,以微火煮沸30分钟,待至蜜汁与药液溶合而呈黏稠时离火,冷却后盛入容器内密封保存。每日3次,每次1匙,以开水冲饮,可连续击服用2~3个月。

2、黑豆川芎粥黑豆25克,川芎10克,粳米50苋,红糖20克。川芎水煎去渣,先加黑豆煮熟,再入粳米同煮为粥,放入红糖即成。作早晚餐服食。

相关气虚饮食:气虚者需补气,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食物可选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脾胃虚:脾胃,是指脾脏和胃腑。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

主要症状:气短乏力,饮食减少,肢体浮肿,食后腹胀,面色萎黄,苔白。

主要病因:饮食不节,内伤脾胃

脾胃气虚:常因病后,或因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所致。

主症:饮食减少,食后腹胀,肢体浮肿,大便溏泻,体倦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脾气下陷,则出现脱肛、阴挺、胃下垂等症。脾不统血,还可出现便血、崩漏、皮下出血等。

治则:一般宜健脾益气;中气下陷,宜不中升陷;脾不统血宜补脾摄血。

方例:一般用四君子汤;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脾不统血用归脾汤。

脾胃阴虚:多因热病之后津液损伤所致。

主症:口燥咽干,不思饮食,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大便干,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养胃。

方例: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

脾胃阳虚:由脾胃气虚继续发展,或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泻下药,损伤脾胃之阳气所致。

主症:饮食减少,口泛清水,腹中冷痛,喜温欲按,四肢不温,久泻,久痢。妇女白带清稀,小腹冷痛。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则:温中健脾。

方例:理中汤。

治胃寒法:

①鲜姜、白糖治胃寒痛:鲜姜克(细末),白糖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坚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续吃,直至好为止。

②白酒烧鸡蛋治胃寒:二锅头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个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轻者吃一、二次可愈。注意鸡蛋不加任何调料。

③吃苹果可缓解胃酸:有的人在冬末春初,遇阴冷天或饮食不当,常泛胃酸,很难受。如果此时吃一个或半个大苹果,胃很快舒服了。

有人用







































白癲风最有效治疗偏方
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ukgmg.com//mjcczz/78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