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 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症状 >> 消化系统经典题集5
消化系统经典题集(4)点我做题
53、女,50岁。纳差5年,面色苍白、乏力半年。胃镜检查见胃体黏膜苍白、变薄、血管透见明显。最可能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
A.基础胃酸分泌增加
B.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C.血液酸水平升高
D.血促胃液素水平降低
E.血维生素B12水平降低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E
解析:胃镜检查提示胃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透见,应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病变主要在胃体,应诊断为A型胃炎。A型胃炎患者由于胃体萎缩,壁细胞受累,因此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导致基础胃酸分泌减少、血液胃酸水平降低。胃酸降低将使促胃液素负反馈抑制减弱,导致血清促胃液素分泌增加。由于内因子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因此内因子减少将导致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降低(E对)。长期缺乏维生素B12,将导致机体巨幼细胞贫血。
54、男,68岁。恶心、上腹隐痛、呕吐少许咖啡样液体2天?高血压、血脂异常病史2年,长期口服阿司匹林mg/d。胃镜检查可见胃窦黏膜多发糜烂,表面附着血性黏液。最适宜的治疗药物是()
A.多潘立酮
B.奥美拉唑
C.枸橼酸铋钾
D.硫糖铝
E.法莫替丁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B
解析:①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阿司匹林,上腹隐痛2天,呕吐咖啡样液体,胃镜示胃黏膜糜烂及出血,应诊断为急性胃炎并出血,治疗首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B)。②多潘立酮常用于促进胃蠕动。枸橼酸铋钾、硫糖铝、法莫替丁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55、男,62岁。间断上腹痛10余年,加重伴餐后上腹胀3年。胃镜见幽门前区大弯侧直径1.5cm范围黏膜不平,活检病理示重度异型增生。最适当的处理方式是()
A.近期进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术
B.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近期复查
C.口服胃黏膜保护剂,近期复查
D.近期进行胃大部切除术
E.口服H2受体拮抗剂,近期复查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A
解析:①胃黏膜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对于轻中度异型增生应严密随访,定期胃镜复查。对于重度异型增生则宜行预防性手术,目前多采用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A)。②胃大部切除术创伤较大,不宜采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均属于次要治疗措施。
56、男,45岁。间断上腹痛、腹胀伴嗳气8年。胃镜检查:胃窦黏膜粗糙,以白为主,黏膜活检病理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至重度肠上皮化生,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该患者首先应采用的治疗是()
A.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B.应用促胃肠动力剂
C.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D.应用抗酸剂
E.应用止痛剂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C
解析: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首先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其指征包括: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者;有消化不良症状者;有胃癌家族史者。本例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中至重度肠化,H阳性,因此首选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C)。②应用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抗酸剂等均属于对症治疗,故不答ABD。慢性胃炎常表现为上腹隐痛,很少使用止痛剂,故不答E。
57、男性,30岁。上腹隐痛2年余,近半年来厌食,消瘦乏力,先后两次胃镜检查,均示胃体部大弯侧黏膜苍白,活检黏膜为中度不典型增生。对该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是()
A.补充微量元素锌、砸
B.口服胃蛋白酶合剂
C.口服米索前列醇
D.补液,加强支持疗法
E.胃镜随访,视病情是否进展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E
解析:①慢性胃炎可发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者,应密切观察,定期胃镜活检复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对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行预防性手术,目前多采用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本例伴中度不典型增生,故应密切观察(E)。②补充徽量元素锌、硒,有助于胃黏膜之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的逆转。口服白酶合剂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改善。米索前列醇属胃黏膜保护剂。D项为一般性治疗措施
58、有明显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患者,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A.多潘立酮
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C.硫糖铝
D.甲硝唑
E.奥美拉唑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A
解析:①多潘立酮为胃肠道多巴胺D2受体拈抗剂,可增强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常用于胆汁反流明显的慢性胃炎(A)。②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硫糖铝属于胃黏膜保护剂,偶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甲硝唑、奥美拉唑常用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59、女,79岁。餐后上腹饱胀、嗳气10年,无反酸。胃镜:胃黏膜颜色灰暗,颗粒不平,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低平稀少。该患者胃液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碳酸氢盐增加
B.内因子增加
C.pH降低
D.胃蛋白酶增加
E.pH升高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E
解析:①胃镜示胃黏膜颜色灰暗,红白相间,皱襞低平稀少,应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和B型胃炎。A型胃炎内因子减少、胃酸分泌显著减少、pH较正常升高。B型胃炎内因子正常、胃酸正常或稍减低,pH正常或稍增高。可见无论A型胃炎还是B型胃炎,胃液pH均可能增高,答案为E。②A型胃炎可导致壁细胞减少,B型胃炎可导致G细胞减少,而碳酸氢盐由胃黏膜非泌酸细胞分泌,故慢性胃炎患者胃液碳酸氢盐正常(A错)。A型胃炎由于胃体受损,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减少,导致经胃酸激活后生成的胃蛋白酶也减少.
60、男,62岁。上腹胀伴食欲下降4年。查体:T36.5℃,P80次/分,R18次/分,BP/8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腹软,无压痛。胃镜检查:胃黏膜菲薄,可见血管显露。血常规提示大细胞性贫血,血抗壁细胞抗体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萎缩性胃体炎
B.慢性萎缩性胃窦炎
C.慢性淋巴细胞性胃炎
D.慢性浅表性胃炎
E.消化性溃疡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A
解析:①患者胃镜检查示胃黏膜菲薄,血管显露,应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故不答CDE。②慢性萎缩性胃炎又细分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窦炎)和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慢性姜缩性胃体炎)两类。慢性萎缩性胃体炎由于胃体受累,壁细胞受损,内因子分泌减少,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即大细胞性贫血。慢性萎缩性胃体炎患者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及内因子抗体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不会出现大细胞性贫血及血清抗壁细胞抗体,故答A。③年,我国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菱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三类,浅表性胃炎是老的分类方法,现已淘汰。
61、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攻击因子是()
A.胃酸、胃蛋白酶
B.胰酶
C.胆汁
D.精神、心理因素
E.食物的理化刺激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A
解析:①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机制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与黏膜的防御能力间失去平衡,胃酸对黏膜产生自我消化的结果(A)。②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十二指肠-胃反流,反流液中的胰酶、胆汁对胃黏膜有一定的损伤作用。精神、心理因素在应激性溃疡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食物的理化刺激在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如高盐饮食可增加胃溃疡的发病危险性。
62、下列哪一项属于胃十二指肠黏膜防卫因子()
A.胃酸/胃蛋白酶
B.前列腺素
C.胆盐
D.胰酶
E.药物(NSAID)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B
解析:①前列腺素可抑制胃酸分泌、增加黏液和HCO5分泌、改善胃黏膜血流量、促进损伤胃黏膜上皮的修复,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B)。②胃酸/胃蛋白酶是胃十二指肠黏膜最强的侵袭因子。十二指肠胃反流液中的胆盐、胰酶对胃黏膜也有一定的损伤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环氧合酶,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损害胃黏膜屏障。ACDE均属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袭因素。
63、溃疡活动期患者不宜服用()
A.胶体铋
B.前列腺素制剂
C.呋喃唑酮
D.硫糖铝
E.布洛芬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E
解析:①布洛芬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可抑制环氧合酶,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导致消化性溃疡,故禁用于溃疡病活动期(E)。②胶体铋(枃橼酸铋钾)、前列腺素制剂(米索前列醇)、硫糖铝都属于胃黏膜保护剂,可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呋喃唑酮常用于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64、男,22岁。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6个月。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该患者不会出现的生理变化是()
A.内因子分泌减少
B.迷走神经功能亢进
C.促胃液素水平升高
D.胃酸分泌增加
E.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A
解析:①壁细胞可分泌胃酸和内因子。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壁细胞总数比正常人高1倍左右,内因子分泌增多而不是减少(A)。②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常有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同时对促胃液素、组胺的敏感性增强,因而分泌大量胃酸和胃蛋白酶。十二指肠溃疡晚期,常有胃蠕动减弱,出现胃潴留而兴奋胃窦部G细胞,导致促胃液素分泌过多。
65、关于胃溃疡,不正确的叙述是()
A.多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背景
B.好发于胃体大弯侧
C.可发生癌变
D.根治幽门螺杆菌可降低复发率
E.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有密切关系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B
解析:①胃溃疡多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若胃窦长期受到十二指肠液反流的损害,则易发生萎缩性胃炎,而炎症可削弱胃黏膜的抗酸能力,导致胃溃疡的发生。②胃溃疡好发于胃角和胃窦小弯,而不是胃体大弯侧(B错)。③胃溃疡的癌变率约为1%。④常规抑酸治疗后愈合的消化性溃疡年复发率为50%~70%,若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可降至5%以下。⑤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可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而导致胃溃疡。
66、男,62岁。因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后22年。近半年来进食后上腹胀,有时恶心,无呕吐。近2个月大便发黑,消瘦,乏力。查体:舟状腹,剑突下触及6cm×4cm包块,稍硬,活动,轻压痛。首先应考虑()
A.溃疡复发
B.术后输入段梗阻
C.术后输出段梗阻
D.术后倾倒综合征
E.残胃癌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E
解析:①胃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残胃发生的原发癌称为残胃癌。患者胃溃疡术后22年,近2个月出现黑便,剑突下触及一质硬肿块,应诊断为残胃癌(E)。②溃疡复发、术后输入袢梗阻、术后输出袢梗阻、术后倾倒综合征均不会出现剑突下包块。
67、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癌的最短时间是术后()
A.1年
B.5年
C.10年
D.15年
E.20年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B
解析:残胃癌是指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术后5年以上,残胃发生的原发癌.
68、男,32岁。因十二指肠溃疡行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6个月。术后出现反酸、烧心症状,应用抑酸剂治疗无效。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并呕吐胆汁样物,上腹部及胸骨后烧灼样疼痛,体重减轻。查体:贫血貌,消瘦,营养不良,巩膜无黄染。胃液中无游离酸。胃镜检查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最适当的治疗措施是()
A.采用少食多餐方式
B.应用H2受体拮抗剂
C.长期应用消胆胺治疗
D.注意餐后勿平卧
E.行Rou×-en-Y胃空肠吻合术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E
解析:①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若碱性肠液反流至残胃将胃酸中和,可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破坏胃黏膜屏障,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碱性反流性胃炎多发生于术后数月至数年,常表现为上腹或胸骨后烧灼痛,进食加重,制酸剂无效;胆汁性呕吐,呕吐后腹痛无缓解;体重下降三征。根据题干,本例应诊断为碱性反流性胃炎。②治疗上可采取少食多餐、餐后勿平卧、口服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促进剂、消胆胺等。重症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将BillrothⅡ式吻合改为Roux-en-Y吻合,以减少碱性肠内容物反流。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效,应手术治疗,故答E。
69、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进食后20分钟,出现心悸、乏力、出汗、头晕()
70、胃大部切除术后3个月,出现上腹部及胸骨后烧灼样疼痛,进食加重,呕吐胆汁样液体()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
答案69.A70.D
解析:69.早期倾倒综合征多发生在进食半小时以内,常表现为心悸、心动过速、出汗、无力、头晕等症状(A)。70.碱性反流性胃炎常表现为上腹部及胸骨后烧灼痛、呕吐胆汁样液体、体重减轻三联征(D)。③输出袢梗阻常表现为上腹部饱胀,呕吐含胆汁的胃内容物。低血糖综合征即晚期倾倒综合征,常表现为进食2~4小时后出现头晕、苍白、出冷汗、脉细弱、晕厥等。慢性不完全性输入袢梗阻常表现为呕吐物含大量胆汁,不含食物
今天就到这里,都做对了吗?点击主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ukgmg.com//mjcczz/1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