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专科治疗医院 >> 十二指肠溃疡伴出血症状 >> 病例报告NSAIDs相关溃疡出血并发痛风
NSAIDs相关溃疡出血,出血量多,血红蛋白最低(HGB54g/L),难于止血,合并痛风发作,尤其是涉及多个大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持续高热,炎症指标明显升高,最高(WBC19.77×/L,CRP.19mg/L,ProCT.ng/ml),涉及多个学科,病情危重,诊疗过程中碰触到很多禁忌,非常棘手,需要临床医生从患者整体上为患者权衡,跟患者充分沟通、告知,抓主要矛盾,综合处置,力争让患者获益最多。
患者男性,41岁。
主诉:黑便7天,发热5天。
现病史:患者于6天前(发病第1天)早上无明显诱因出现解黑色稀烂便1次,量约g,伴头晕、四肢乏力,曾有晕厥1分钟,自行苏醒,全身大汗,无摔伤,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呕血,无咳嗽、咳痰,无胸痛、心悸、气促,无头痛,“头晕、乏力5小时”急诊就诊,查血WBC16.15×/L,NEU11.61×/L,RBC2.78×/L,HGB83g/L,PLT×/L,GLU6.05mmol/L,HbA1c6.3%,UREA16.3mmol/L,UAμmol/L,CR86μmol/L,Ca2.00mmol/L,P0.75mmol/L,ALB36.5g/L,GLB19.2g/L,PT9.4秒,APTT15.2秒,FbgC3.28g/L,INR0.81,BNP.7pg/ml;心肌酶、cTnI、胰腺炎二项(AMY、Lipase)、LAC、术前四项(HIV_Ab、HBsAg_C、抗-HCV、抗-TP)、-nCoVN基因、-nCoVORF1a/b基因均(-)。颅脑CT:右侧内囊后肢及颞叶海马区低密度影,考虑腔隙性脑梗塞。心电图(-)。
4天前(发病第3天)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40.0℃,伴有右腕关节、右踝关节、左踝关节红肿热痛,解暗红色便,(发病第3天)查血WBC19.77×/L,NEU17.24×/L,HGB54g/L,PLT×/L,ProCT14.ng/ml,CRP.44mg/L。(发病第3天)胃镜(图1):十二指肠球后多发溃疡(ForrestIIb,钛夹止血),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第4天)腹部彩超:1.脂肪肝;肝内实性稍高回声团,多考虑血管瘤可能;2.左肾双肾盂,3.胆、脾、胰、右肾、前列腺(-)。心脏彩超(-)。CT胸部(图2):1.双肺下叶磨玻璃密度影,考虑炎症,建议治疗后复查;2.左肺上叶前段钙化灶;3.右侧少量胸腔积液;4.心腔密度减低,提示贫血。尿常规:KET(+)。予禁食禁水、补液、输血、抑酸护胃、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莫西沙星抗感染、退热等治疗,患者仍反复出血、发热。
2天前(发病第5天)胃镜(图3):十二指肠球后多发溃疡(ForrestIIb,再次钛夹缝合溃疡面),胆汁反流性胃炎。
(发病第7天)以“消化道出血、发热查因”入院。自发病以来,病人精神状态一般,体力情况一般,禁食禁水,睡眠情况一般,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如上诉,小便正常。
既往史:多年痛风病史,长期不规律服用秋水仙碱、布洛芬治疗。1年前因胃病就诊,具体不详。4个月前曾因感冒、右膝关节疼痛就诊,查血WBC18.11×/L,NEU15.36×/L,EOS0.13×/L,RBC4.64×/L,HGBg/L,PLT×/L,CRP.92mg/L。UAumol/L。否认外伤、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营养中等,正力型发育,吸烟20年,1包/天,饮白酒20年,1两/天。父亲有胃病史,母亲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家族性肿瘤病史。
查体:T39.5℃,P次/分,R25次/分,Bp/68mmHg,正常面容,自动体位,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皮疹、皮下出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未触及。双肺(-),心率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部(-)。右腕关节、右肘关节、双侧踝关节皮肤红肿疼痛,触痛明显,表面无脱屑。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
初步诊断:1.脓毒症;2.十二指肠球后溃疡伴出血;4.失血性贫血(重度);5.发热;6.痛风;7.脂肪肝;8.胆汁反流性胃炎。
鉴别诊断:1.结缔组织病:结缔组织病可以反复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表现,患者病程中反复发热、皮疹及多关节疼痛。①成人斯蒂尔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长期发热、皮疹、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周围血白细胞升高(包括中性粒细胞升高),肝功能受损等系统受累的综合征。但此病的诊断应排除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其他风湿病。②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于育龄期女性,全身症状明显,有脱发、光过敏、口腔溃疡、雷诺现象等临床表现,且可出现多脏器损害。典型者面部可出现蝶形或盘状红斑。狼疮抗凝物、抗ds-DNA、Sm抗体阳性。2.感染:细菌、病毒、结核、深部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均可引起反复发热。3.血液系统疾病:发热是血液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发热尚系淋巴瘤、白细胞、恶性组织细胞病、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反应性嗜血组织细胞增生症及粒细胞缺乏症等的首起表现。4.肿瘤:肿瘤可引起长期原因不明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病程中患者可出现进行性消瘦,甚至为恶病质。
相关检查:血WBC18.23×/L,NEU16.44×/L,HGB67g/L,PLT×/L,CRP.60mg/L,ProCT70.ng/ml,CRμmol/L,UAumol/L,ALT17U/L,AST14U/L,TBIL13.5μmol/L,ALB27.3g/L;动脉血气:pH7.,pCO.2mmHg,pOmmHg,HCO3-26.2mmol/L,pO2/FiOmmHg。流感A+B抗原检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9项(LP_IgM、MP_IgM、COX_IgM、CP_IgM、ADV_IgM、RSV_IgM、IFA_IgM、IFB_IgM、PIVS_IgM)、真菌D-葡聚糖(1-3)-β-D、铁蛋白、甲功(FT4、FT3、TSH)、心肌酶谱、JC病毒定量、EB病毒VCA-IgA抗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定量、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DNA、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DNA、巨细胞病毒定量、外裴氏反应、肥达氏反应、RF、ASO、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Ds-DNA、Jo-1、ANA、SS-B、Sm、UI-NRnp、ARPA/Rib-P、PCNA、AMAM2、CENPB、PM-Scl、Scl-70、SS-A、AnuA、AHA、Ro52)均(-)。登革病毒NS1抗原(+),登革热抗体DV-IgM(-),登革热抗体DV-IgG(-),复查均(-)。血培养(-)。血NGS:罗尔斯顿菌(序列数)。中段尿培养: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菌落计数10~5/ml,真菌镜检查到真菌孢子。无细菌生长,细菌镜检未查到细菌。Th1/Th2细胞因子检测(6项):IL-.95pg/mL(0.00-5.30),IL-2、TNF-a、IFN-γ、IL-4、IL-10均(-)。TEG(普通)(输血科):提示凝血因子功能低下,血小板功能亢进,请结合临床。床边胸片(图4),胸部+腹部CT(图5):1.左肺上叶前段微小结节,考虑良性结节,左肺上叶前段钙化小结节;2.右肺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及左肺上叶下舌段少许慢性炎症;3.局限性心包积液,肺动脉主干增粗,提示肺动脉高压;4.心影增大,心腔密度减低,提示贫血可能,请结合临床;5.双侧胸膜增厚;6.肝脏密度减低,肝大,胆囊增大,胆汁淤积;7.十二指肠降部不规则金属致密影,请结合临床;8.双肾周少许慢性炎症,右肾下极类圆形高密度影,建议增强扫描,左肾结石;9.胸腰椎退行性改变,L1椎体许莫氏结节形成;10.盆腔内未见明显异常。间断复查床边胸部见图(6-7)。
予禁食禁水、抑酸护胃、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补液、输血、降尿酸、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多西环素抗感染等治疗。患者仍持续中高热,间断点滴“布洛芬”,炎症指标(WBC、CRP、ProCT)升高后缓慢下降,热峰也逐步下降,上述抗感染6天后改为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抗感染,仍持续中低热,(发病第15天)出现解红褐色稀水样大便数次,量多,血HGB59g/L,粪OB(+),床边胃镜(图8):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止血术后改变(未见出血),肠镜(图9):结肠肝曲附近见多发溃疡,其中一溃疡冲洗后见活动性出血,于溃疡周围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高渗盐水,出血停止,止血夹加固夹闭,诊断:结肠多发溃疡并出血(内镜下止血术)。出血停止后,(发病第22天)给予全流食,患者再次出现持续高热,最高39.8℃,炎症指标(WBC、CRP、ProCT)再次出现回升,间断点滴布洛芬,效果差,考虑到出血风险,改为口服秋水仙碱,热峰逐渐下降,炎症指标再次回落。膝关节彩超(图10):双膝关节符合痛风性关节炎改变。1.双膝关节活动性滑膜炎伴多发痛风结晶及痛风石形成(以左膝为著);2.双膝关节软骨表面增厚,呈“双轮廓”征;3.双膝关节骨质不规整;4.双膝关节髌腱炎伴多发痛风石形成;5.左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回声不均,考虑退行性变;6.左膝关节髌下浅囊痛风石形成。期间持续应用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共15天)。患者出现腹泻,解稀水样蛋花样便数次/天,大便常规(-)。
出院诊断:1.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出血,结肠溃疡出血;2.重度贫血;3.发热;4.痛风(急性发作);5.痛风石形成(双膝关节);6.肾结石;7.电解质紊乱;8.低蛋白血症。
(图1)(发病第3天)胃镜:送达十二指肠降部,
食管:黏膜未见异常,蠕动好,
贲门:开闭好,E-G线清楚,
胃底:黏膜未见异常,
胃体:较多胆汁附着,可见散在条状充血灶,未见明显溃疡,
胃角:弧形,光滑,黏膜充血,
胃窦:黏膜充血,较多胆汁附着,未见明显溃疡及肿物,
幽门:宽大,久开,可见胆汁反流,
球部:黏膜充血水肿,未见明显溃疡,
降部:距十二指肠上角约0.5cm处大弯侧见两处溃疡,大小约9mm×7mm,其中一处溃疡可见血痂,反复冲洗,血痂不掉,予以一枚钛夹夹闭,冲洗后未见活动性渗血。
结论:十二指肠球后多发溃疡(ForrestIIb,内镜下止血术),胆汁反流性胃炎。
(图2)(发病第4天)CT胸部:双肺下叶磨玻璃密度影,考虑炎症,建议治疗后复查。
(图3)(发病第5天)床边胃镜:送达十二指肠降部,胃体较多胆汁附着,可见散在条状充血灶,未见明显溃疡,胃角、胃窦黏膜充血,幽门宽大、久开,球部黏膜充血水肿,未见明显溃疡,降部距十二指肠上角约0.5cm处大弯侧见两处溃疡,大小约9mm×7mm,其中一处溃疡处见钛夹固定,局部见少许渗血,再次予钛夹缝合溃疡面,反复冲洗,未见活动性出血。
结论:十二指肠球后多发溃疡(ForrestIIb,内镜下止血术),胆汁反流性胃炎。
(图4)(发病第7天)床边胸片:心影增大,请结合临床。
(图5)(发病第7天)胸部+腹部CT:1.左肺上叶前段微小结节,考虑良性结节,左肺上叶前段钙化小结节;2.右肺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及左肺上叶下舌段少许慢性炎症;3.局限性心包积液,肺动脉主干增粗,提示肺动脉高压;4.心影增大,心腔密度减低,提示贫血可能,请结合临床;5.双侧胸膜增厚;6.肝脏密度减低,肝大,胆囊增大,胆汁淤积;7.十二指肠降部不规则金属致密影(请结合临床考虑钛夹);8.双肾周少许慢性炎症,右肾下极类圆形高密度影,建议增强扫描,左肾结石;9.胸腰椎退行性改变,L1椎体许莫氏结节形成;10.盆腔内未见明显异常。
(图6)(发病第14天)床边胸片:1.左肺炎症,建议治疗后复查。2.卧位心影增大,请结合临床。3.右侧深静脉置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区。
(图7)(发病第17天)床边胸片:1.双肺少许炎症,较前稍吸收。2.卧位心影增大,请结合临床。3.考虑左侧少量胸腔积液。4.右侧深静脉置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区。
(图8)(发病第15天)床边胃镜:送达十二指肠降部,胃体、胃角、胃窦花斑样充血,球部:球腔形态正常,球降交界见2枚金属夹残留,无出血,黏膜未见异常。
结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止血术后改变(未见出血)。
(图9)(发病第15天)床边肠镜:肠道清洁度差,送达盲肠。肠腔内见较多血块及粪水,抽吸后观察,结肠肝曲附近见多发溃疡,其中一溃疡冲洗后见活动性出血,尝试用一止血夹夹闭止血,效果欠佳,于溃疡周围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高渗盐水,出血停止,另一止血夹加固夹闭,冲洗观察未见继续出血,余所见大肠黏膜光滑,血管纹理清晰,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结肠多发溃疡并出血(内镜下止血术)。
(图10)(发病第28天)双膝关节彩超检查所见
右膝关节髌上囊,内侧隐窝,外侧隐窝及后隐窝均见滑膜增厚,较厚处位于髌上囊,厚约1.1cm,增厚滑膜内回声不均,内可见多个点状及团状强回声,以外侧隐窝为著,范围约1.1x0.5cm,增厚滑膜内可探及丰富彩色血流信号。髌腱弥漫性增厚,厚约0.9cm,内见弥漫性分布点状及团状强回声,其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外侧半月板回声不均,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
左膝髌上囊、内侧隐窝、外侧隐窝及后隐窝见大范围滑膜增厚,较厚处位于外侧隐窝,厚约2.7cm。增厚滑膜内回声不均,内可见多个点状及团状强回声,以内侧隐窝为主,范围约1.9x0.5cm,增厚滑膜内可探及丰富彩色血流信号。髌腱末端增厚,厚约0.7cm,内见点状及团状强回声,其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左膝髌下关节浅囊扩张,内可见团状强回声,范围约1.1x0.7cm。
双膝关节股骨远端软骨表面增厚,回声增强,呈“双轮廓”征,骨质不规整。
超声诊断:双膝关节符合痛风性关节炎改变
1.双膝关节活动性滑膜炎伴多发痛风结晶及痛风石形成(以左膝为著)
2.双膝关节软骨表面增厚,呈“双轮廓”征
3.双膝关节骨质不规整
4.双膝关节髌腱炎伴多发痛风石形成
5.左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回声不均,考虑退行性变
6.左膝关节髌下浅囊痛风石形成
主要相关血检动态变化见图11-29.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图28
图29
讨论
病例总结:中年男性,长期饮酒,既往有多年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病史,长期间断服用秋水仙碱及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近期有上腹痛,球后溃疡出血发病,出现多关节红肿热痛、痛风发作,持续高热,检查发现炎症指标(WBC、CRP、ProCT)异常升高,疑诊“脓毒血症”,但血培养、尿培养等相关检查均找不到明确的感染的确切证据(感染部位、感染途径、致病微生物等)。经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间断非甾体类药物抗炎治疗,痛风症状稍缓解,炎症指标(WBC、CRP、ProCT)逐步回落,热峰下降,继发结肠多发溃疡出血,抗感染持续,抗炎停用后出现反弹,考虑到出血风险,改为口服秋水仙碱,热峰逐渐下降,炎症指标再次回落,之后未再出血,出现腹泻,蛋花样稀水便,每天3-6次不等。期间患者发热持续,与双膝关节、踝关节、右侧腕关节红肿热痛同步,无呼吸道、泌尿系症状。炎症指标最高(WBC19.77×/L,CRP.19mg/L,ProCT.ng/ml),一过性登革病毒NS1抗原(+),复查登革病毒NS1抗原、登革热抗体DV-IgM、登革热抗体DV-IgG均(-)。血NGS:罗尔斯顿菌(序列数),多次血培养(-)。超广谱/广谱抗生素较长时间应用,中段尿培养: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菌落计数10~5/ml,真菌镜检查到真菌孢子。无泌尿系感染症状。因消化道出血,持续禁食,体型消瘦,每次高热前畏寒,但无明显寒战,高热40℃,精神尚可(无明显精神萎靡),开放饮食后胃纳好。
问题1:炎症指标(WBC、CRP、ProCT)升高,一定是细菌感染吗?尤其是3个同时升高时。
问题2:痛风发作时炎症指标会不会3个同时升高?而且是异常升高!
问题3:痛风发作的诱发因素是什么?高尿酸?感染?急性消化道出血后内环境紊乱?
问题4:消化道溃疡出血合并痛风发作,尤其是多关节受累,持续高热的患者最好的干预方式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查阅了相关文献。
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是一大类不含糖皮质激素而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的药物,其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多种疼痛的对症治疗,改善风湿性疾病的炎性症状,近年来也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的第二大类药物。NSAIDs的抗炎止痛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进而减少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和前列腺素I2的生成实现的。COX有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COX-1是构成性酶,在多种正常组织中广泛分布,而COX-2是诱导性酶,在炎症反应时才表现出高活性。依据对COX-1和COX-2抑制的强度,NSAIDs分为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非选择性COX抑制剂包括吲哚美辛、舒林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双氯芬酸、萘普生、尼美舒利、布洛芬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包括塞来昔布、艾瑞昔布、依托考昔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主要阻断炎症部位COX-2的活性,而对生理性表达的COX-1抑制较少。与非选择性COX抑制剂相比,对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反应及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较小。
使用NSAIDs可能导致消化道、心血管、肾脏、肝脏、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等的不良反应,其中消化道不良反应最常见。NSAIDs相关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胃炎、食管炎、溃疡、出血、穿孔和梗阻等。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应用,NSAIDs导致的小肠黏膜损伤逐渐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ukgmg.com//mjcczz/10466.html